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伤感美文 > 文章正文

告别李泽厚

时间: 2021-11-08 10:39:49 | 作者:厚冰论道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告别李泽厚

几日前,网上突然传出,李泽厚逝世了。随后几天,头条屡屡推出同道后辈的纪念文章,溢美之词几乎无以复加。撰文者不吝送上一代宗师、思想巨人。上世纪里“上半世纪有冯友兰、下半世纪有李泽厚”。更有许多人将其视为“精神导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泽厚哀荣无限,已至登峰造极,当代几乎无人比及。

老实说,笔者不才,对于李先生,敬佩有加,心怀高山仰止之感情。但是看到一篇篇追念悼文,极尽褒奖,近乎谄媚,实在是不以为然。我不知道,那些著文者,究竟是些什么人,有多少是理论界的同道?能够判断其身份的,一个是某报主任记者杨,一个是民营企业的老板邓,两个外行人,不论文字多少,评价如何,都是算不了数。也不是一个“思想隐退,学术突出”能够说得清的。要做盖棺定论的,还得是其业内高手,或者说是权威机构人士。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确经历了思想文化领域一场启蒙运动。那时我们在读大学。李泽厚恰逢其时,以与朱光潜等前辈论战,崭露头角,当时乎,异军突起、光芒四射。以《美的历程》、“三论”以及《批判哲学的批判》等奠定了其在思想理论文化领域的巨匠地位。被誉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的领军人物。

只是很可惜,笔者地处偏僻山区,甚是孤陋寡闻,对这些别人来说如雷贯耳的江湖盛事,知之不多。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李泽厚风头正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刚读大学,农家孩子进了城,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虽然说是看了什么都新奇,可究竟什么是好?确是不知道的。所以对于理论界学术界,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时候思想理论界开始活跃,各种学说纷纷登场,百家争鸣,争奇斗艳,但也良莠杂陈,鱼目混珠。加上那个年代,已经是西风劲吹,市场经济初起,金钱开始至上,功利主义逐渐抬头,思想文化被冲击得节节败退。我们这些豪情万丈的“天之骄子”,却是误入哲学豪门,开学第一课,就被学生干事一瓢凉水浇的一个透心凉。他用故作高深、貌似忧郁的语调说,学哲学是没前途的,工作都找不到。那个年代学哲学,在很多人眼里不是很好的选择。据说,当时我们班45个学生,报考志愿填了哲学专业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都因为填了“服从分配”,就被调剂到哲学专业来的,所以一干人等大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貌似在学,志不在此,兴趣不在哲学,故此对于李泽厚的价值所在,认识了解得并不是那么全面深入。即使如此,但基本的认识还是有的,那就是,虽是大家,但非圣人。

我的脑海里依稀记得,读过《美的历程》,只是不记得写了些什么了,记忆过滤后留下来的东西不多。也看过一些与其论战的文章,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好像有个姓刘的文学博士,他的毕业论文副标题就是以与李泽厚对话为题的。在当时好像是一件比较周知的大事情。好像是涉及到对17年新文学的评价和判断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些片言只语、支离碎片,构成了李泽厚在我脑海里的大致印象。他是一个知名学者。仅此而已。此后几十年,就很少看到李泽厚的文章和消息了。

直到近日看到很多有关其信息,才知他早已移居美国去了。使我关于他的认知,再次陡降。一下子将其与那些唱首歌赚几个钱,或者做几单生意,实现一夜暴富的贩夫走卒,归于一类了。这些人有个共同点,在国内赚钱,去国外生活,有点让人不齿。以我陋见,作为国家智库著名研究员,如此大家,著书等身,在哪都可以安身立命,犯不着以花甲之年,将妇携雏,背乡离井出走异国他乡。如若非要如此,肯定有其难言之隐,或者其已不为人所容。

今日看到一篇文章,果然。印证了我的分析和猜测。原来李先生也是一个争议人物。其学术观点,也是很是突兀的。有些观点甚至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比如他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的认识,就是非常让人质疑,而且无法立住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和起点,对其认识,关乎一部现代史的走向与成败,可惜就是这样一个重大学术问题,出现重大疏漏,是认识问题?方法问题?还能力问题?立场问题?

毛泽东同志早就论证过,文艺应该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同样来说,理论也有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理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而不是光为“企业家”服务。

记得国内某知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说过,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适合研究法学理论与实践了。中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活生生的案例,比很多国家几十年相加的总和还多。这是研究的重要材料。理论研究也是一样,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发生世界上最深刻最深远最广泛的革命,记录、论证、概括、分析、总结这个过程,给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大量的材料,现实来源和坚实的基础。根本没必要远渡重洋,舍近求远去隔靴搔痒,就等于现场直接看戏不看,非要戴着过滤镜、隔着玻璃去看。置身事外,隔岸观火,不是理论研究的最好方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先生的选择并不是最佳的。虽然说,还是在研究中国的问题。但确不是真正研究中国的问题。科学精神和态度已经变味了。

文章标题: 告别李泽厚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hangganmeiwen/128194.html
文章标签:伤感  李泽厚  哲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