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的作品是怎样的风格
鲁迅的作品是思想深沉 主题新颖 描写深刻犀利的。
鲁迅的作品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和创新精神,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和丰富经验。他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在丰厚的中外文学修养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墨守成规,不模拟仿造,而是根据艺术创造的需要,大胆创新,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鲁迅创造了诗和政论相结合的新形式-----鲁迅式的杂文,这种战斗性的散文,被他提高到文学史上空前未有,成为艺术性、思想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作品,也使杂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重要形式。
鲁迅的作品清新、深刻、隽永,机智幽默,给读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和思想陶冶,鲁迅的著作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座高峰,也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扩展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作品的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的创作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文学作品的特色和风格
【摘要】“五四”时期的中国,是大变动中的中国,是人民反抗压迫,寻求光明与进步的中国。正是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诞生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这会现代中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那带有强烈地域文化乡土气息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解剖中国国民性的手术刀,是批判黑暗旧社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利器。
【关键词】批判现实革命性地域文化乡土文学
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了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但他从13岁那年起,就由于家道中落,过早地结束了幸福的童年生活;作为长子的他也开始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而此时周围那些冷酷无情的势利眼却使鲁迅先生看清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正如他后来在《呐喊》自序里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但困顿的家境并没有使先生堕落,鲁迅先生从此开始的对周围人人格的深邃洞察以及在那时就开始养成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硬骨头”精神最终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特色和风格。
在1898年,鲁迅先生进入了当时的“另类”学校——南京水师学堂(后进入南京陆师路矿学堂)学习。在洋务派创立的学校里,鲁迅先生摆脱了封建的束缚,接受了西方先进知识的教育,他除了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大量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大大开阔了眼界。期间先生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明白物种有高低级之分,人生并不平等,世界也并不完美,这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先生获得了官费东渡日本留学的机会。在日本的那场电影,改变了先生的专业,也改变了先生的命运。鲁迅先生从此弃医从文,将锋利的手术刀嵌进了犀利的笔杆之中。从此,他从一名挽救生命的医科生,转变成了一名挽救灵魂的魔术师。
生活在“五四”新时期的鲁迅先生,开拓了新视野,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的熏陶,一方面凭借时代机遇学习了西方文学家批判现实的写作手法,正如先生自己所说,他写小说“所依仗的全在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另一方面靠着骨子里“绍兴师爷”那种特有的血性,终于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成为了一名文化战士。
《狂人日记》这篇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檄文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接着,《呐喊》、《彷徨》……先生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这些文章都无不凝聚着鲁迅先生对封建专制主义“人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和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深邃思考。
鲁迅先生创作的作品,其人物形象既有封建权贵,又有社会底层人物,也有知识分子,还有一些伪君子。对于旧中国各阶层的人物,他都做了深入的刻画描写。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他们都是封建权贵的形象。他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漠不关心,对社会的进步也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他们是自私、虚伪、冷酷的……
《孔乙己》里那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药》中那观看残害革命烈士的街头群众,《阿Q正传》中那欺软怕硬、整天白日梦的阿Q,则是旧社会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他们冷酷无情,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充满奴性……
“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却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夏瑜为革命而牺牲,茶客们反而说他“疯了”,华老栓更是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是典型的具有革命精神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万恶的旧社会,经历的却都是悲剧的命运……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而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之人。
鲁迅先生的作品,就像一门激光大炮——“精确度高”、“穿透力强”、“杀伤力大”。他的作品,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度,反动政权……他从最平常入手,采用白描的手法,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将事件记叙得清清楚楚,将感情表达的真真切切,将思想阐发得淋漓尽致。
1918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它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
在《“友邦惊诧”论》中,鲁迅先生对南京政府欺世盗名、丑恶不堪的行径极为愤怒,他提笔撰文,词锋锐利,感情激愤,掷地有声。“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可惨与可爱》、《空谈》等一系列文章,怒斥残酷杀戮爱国学生的暴虐执政府,将反动派的罪行公之于众。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具有不同凡响的反抗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民族国民有着深入的解读和思考的特色;另一方面,先生的作品也具有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的风格。
“风俗和方言是区域文化最明显最稳定的因素”。鲁迅先生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主要就表现在先生的文学作品中注重风情民俗的表现和方言土语的运用。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鲁镇、未庄、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祥林嫂……祝福、社戏、吃“药”……茴香豆、乌毡帽、银项圈……无一不是吴越文化、绍兴文化所特有的;阿Q对小尼姑说的“我要和你困觉”、《故乡》中“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风波》中“七斤嫂……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面前道”……这些语言不是绍兴人一时半刻是不可能理解的。
鲁迅先生在年少时期所熏陶到的家乡文化作为他的一种基因,在混乱年代随他一同奔波在神州大地。先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出保守落后的农村涌入大城市奋斗的同时,他那扎根在他心底里的家乡文化的基因使他在精神上产生出深深的故乡情。他越是生活在新的聚散之地,越是能够带着早年的文化阅历反思故土文化,对家乡文化作出更为深刻的体会和更为理性的审视。
“浙西近水,浙东亲土”,鲁迅先生深受浙东地区土性艺术思维的影响,表达着不同于郁达夫、茅盾、朱自清等浙西作家忧郁、轻灵、浪漫的创作个性而呈现出刚韧、质朴、务实的艺术风格。在地域文化务实精神的影响下,鲁迅先生一方面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描写了浙东的乡风民俗,娴熟地展示了故土的人情风貌,精练地刻画了家乡的人物性格,准确地表达着作者的艺术思维,丰富着作品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先生又立足于开放精神,在现代文明的指引下,由此深挖开掘,对社会痼弊展开反思,并引发出了对整个国民性的思考。
鲁迅先生作为现代乡土文学的发起人,他并没有把创作视角仅仅停留在对一隅之地的风俗习惯的描绘和方言土语的使用上,而是把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角度把地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表层现象与国民性格的深层底蕴相结合,从中挖掘出隐秘的心理与意识的冲突,把对现实的白描转化成一种对人性的深邃思考。在对地域风俗的描写上,鲁迅先生受传统文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受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着力揭露社会假、丑、恶的一面,从哲学的高度对乡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如民俗“祝福”在鲁迅笔下是富人地主家才能享受的特权;祥林嫂被“抢婚”是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意志的扼杀;短衣帮们站着喝酒是封建等级制度下对劳动人民的歧视;代表着封建迷信思想的“人血馒头”沾的是革命者的鲜血……在这里,鲁迅先生的理性批判精神促使他致力于国民性再造,他把对乡风民俗的描写,与启蒙的宗旨,深邃的思想,精粹圆熟的艺术融为了一体,构筑了一个对旧中国儿女充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复杂感情的艺术空间。
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像笔手插入人心
鲁迅的文章风格?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语调低沉 一针见血 令人深思
如何写出鲁迅式文章?
有的人
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不
是所有的树苗都能成参天大树,不
是所有的船都能乘风破浪,不是所
有的河流都能奔向大海,人也是一
样。
有的人懦弱无能,再多的鼓
励也不恩能够使他挺起脊梁。
有的人只会放弃,给他最好的
机会也无济于事。
有的人厚颜无耻,再多的巴掌
也只能劳心劳神。
有的人目光短浅,再怎么引导
都是耳边风。
有的人不思进取,再怎鞭笞都
是浪费时间。
有的人愚昧不化,再怎么教化
都是水中捞月。
有的人不爱学习,再多的教诲
都不能留下记忆。
有的人喜爱说话,嘴贴上胶带
也会忸怩不安。
有的人懒惰成性,刀子末了,
他也不会挪动一步。
有的人终日懒散,再好的计划
要求都是过眼云烟。
有的人品行不端,你只能让他
进地狱。
有的人牢骚满腹,在天堂也只
能觉得在地狱。
有的人,有的人
所以说有的人只能爬着做狗,
你叫他站起做人,他只会怨恨你,
与你相抗,有的人只能啃泥巴为生
,你给他肉吃,反而不觉得习惯,
有的人你只能鄙视他,嘲笑他,无
视他,把他当作柳絮从手掌中吹走
,象烟一样从身边拂去,因为在此
时,你不能以待人的规格去待有的
人。
有的人,你只能放弃,不放弃
,他只会拖累你,甚至将你拖垮,
这些人,看着似有似无的前进,反
而令他们心理上不安因为他们会在
心中想:我在前进。这些最会欺骗
自己,最会安慰自己,我早前进,
我不必害怕落后,在事实上,他们
正在滞泄,落后于别人一大截,而
他们仍在恍惚,甚至在嘲天那些前
进的人,有的人,喜欢堕落,你就
应放手尽情的让他们去堕落,让他
们想地狱走去,这才能让他们感到
害怕,感到冲出似有似无的的约束
的害怕。
放弃有的人,不必在痛心疾首
之后,不必在天崩地裂之后,而在
无声无息中。将有的人归为一类,
将他们丢在一块扔在世界最偏僻的
角落之中。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感到
可耻,羞愧甚至与后悔,而应斩钉
截铁,必须要记住的一点:空阔的
大地是为能成参天栋梁准备的苗儿
准备的,而不能发芽的种子只能深
埋土壤之中,腐烂消失!
当然,要写出 鲁迅式文章不太容易。鲁迅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是水深火热的,鲁迅自己也有极深的社会经验与思想上的领悟,加上他一心报国,为社会和人民以及国家做出贡献,情感浓厚。与反动派作斗争,以笔为武器,打击反动派,故笔锋犀利。为将人民从黑暗思想中引向光明,故意味深长。
鲁迅写的文章大多是自己有亲身经历的,或者有特殊的情感。
首先你得要有与常人不一样的情感和思想与见解,并且你可以在生活中体验和领悟这些。你可以多多积累素材,阅读书籍。
在写一件事时以公正角度的口吻,第三人称来叙述。
这是我所认为的,希望能帮到你一点点。
没有深度的话,写的让人很难懂,反而觉得文章很烂。脱离了那个时代,很难写出那些的文字,我认为,写文章在于思想,不在于形式。
先熟悉鲁迅的写作的思维模式,积累一些素材,好好体验生活
鲁迅文章的风格是怎样的?
杂文是批判,讽刺;小说是悲哀;散文是冷峻的幽默 鲁迅文章的风格,小说平淡而有味,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
鲁迅文章的风格,小说平淡而有味,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
杂文是批判,讽刺;小说是悲哀;散文是冷峻的幽默
写一篇鲁迅的文章!
速度!~速度!~10万火及!~内容要什么简介,为什么崇拜他等东东!!字数400-500就够了吧!!!!!鲁迅简介
--------------------------------------------------------------------------------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 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 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 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据《辞海》1989年版改写〕
文章标题: 如何写一篇鲁迅风格的文章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hangganmeiwen/13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