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07 12:00: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导语:真正要去远方的人,不会说风雨兼程太颠簸,分享一篇青年人励志文章,欢迎阅读。
你只是在朋友圈里很努力
文/陈大力
01
高考结束后跟密友聊天,说到班里的一个大神。当年他稳坐前三一马当先的成绩,总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说真的,在每个人连排队接水都嫌浪费时间的高三,他看起来还蛮闲云野鹤的。?
?人人都刷真题卷的午休,他会实打实地睡过去;
上数学课,他经常偷偷看美剧;
晚自习结束后,也是立马就回家。?
?我就纳闷他怎么一直稳在前三的,后来心想大概是天赋吧。但那次聊天,密友告诉我,他暗地里特别拼命。?
?会做题做到凌晨,在家里每天五点钟起床早读,周末一直刷卷子刷到头痛,还报了个提高班。我们看着他好像轻松,但他不过是把苦都悄悄藏起来了。?
?也是那时突然回想起他跟人打招呼时,那掩不住的黑眼圈。?
?令人慨叹。?
02
?拿这件事开头,是因为几年后,我活成了和他相反的人——其实做事根本没有怎么投入,但总要先宣告全世界“我很努力喔”,等不及要听别人的夸赞。?
?去图书馆学习,先装模作样在朋友圈打卡,拍张笔记本封面,配一句“年轻的日子静静熬”一类的白莲花味鸡汤,坐等点赞。但我哪里很努力啦,我全程一直不断翻手机,或者频繁接水,发呆,根本没把心思落实到学习上。?
?去市中心实习,做的其实是很简单的工作,在朋友圈抱怨每个月一千多的工资多难拿,搞得自己苦情极了,活生生一个八点档自强不息的女主角。公司有大活动需要跟进现场稿,我却说学校有事安排不过来。?
?暑假在报社工作,跟老记者出去跑了几趟。蛮累是真的,快到下班时间了还驱车去事发现场。我拍张照片,评论都是“你好厉害喔”、“以后一定会是响当当的名记者”,但我忘了,真正最累的扛着摄像机的老师,倒始终没叹过腰酸背痛一类的话。?
?我跟很多人一样,想武装出一副刀枪不入越挫越勇的劲头,其实特别怕苦,其实特别想绕过苦,直接尝甜头。?
03
?这是个很浮躁的年代。就拿写鸡汤来说,我算写得勤勤恳恳的,但总有人一篇就爆红了,好多人还得像我一样收敛着不服气,哼哧哼哧四处投稿。?
?蛮多事都是这样。你要说现代社会里努力的意义被降低了,某种程度上讲是这样的,这么复杂的群体网络里,别人手里有社会资源,有渠道,那你再不服气,又能怎么样。?
?但比这个更可怕的是,我们好像都得了一种“误以为自己很努力”的病。?
?上大学后我认识了很多拼命的人。
有外语系的在食堂早读的,
有把老师推荐的几百页课外资料仔细读完的,
有一年四季不停做学术竞赛的,
有为了英语考试拿高分直接报雅思的——
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从不把自己的努力拿出来耀武扬威,比我这种半壶水响叮当的人,要谦逊得多。?
?包括如今,进入写作圈后,我才发现比我努力的人实在太多了。慢慢我开始懂了,这个社会预留给赢家的.位置就只有那么多,你不争取去坐,别人也肯定会去。
最怕的就是你从不踏踏实实地努力,还总是拿一丁点无用功出来敷苦大仇深的门面,受一点伤就要喊痛,流一点血就要惊天动地。?
?——反而是那些真正想大有作为的人,会一言不发地,隐忍地,一步步拨开通往远方的路上必经的荆棘丛。?
?他们从不向别人展示生动的疤痕。?
04
?而你不断在朋友圈卖鸡汤叫苦,然后呢?我们都是成年人了,谁的日子都没有特别好过,你怕黑,怕累,怕暴风雨,一路叫嚣着想让全世界注意——但这一点用都没有。
真正要去远方的人,不会说风雨兼程太颠簸;
真正要摘下桂冠的人,也不会每天拎着吃过的苦,
四处讨掌声,誓要活在鲜花的拥簇里。?
静下心来努力,比发朋友圈求赞重要,比自我感动重要,比娇滴滴地喊痛重要。?
?你的朋友会点赞惯着你,但这个功利的世界不会。而我只愿先埋头耕耘出一片厚实的土地,再擦掉汗水慢慢谈收成。?
?与你共勉。?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杂志刊发了署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部作品,在日后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篇巨作,同时,“鲁迅”这一笔名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2021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为纪念鲁迅先生,中国教育报特别邀请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王涧、北京市语文教研员连中国3位嘉宾畅谈“语文课中的鲁迅”。
语文课本中的鲁迅
“100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曾在采访中这样评价鲁迅。
编研教材是教材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育人育才的前沿关口,教材是很多人对世界认知的最基本途径。在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鲁迅的文章入选篇目之多也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从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到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到杂文《拿来主义》……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历久弥新。
“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最快的阶段,我们需要用教材给学生的人生打下思想基础。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王涧深情地说。
“鲁迅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作家。”连中国认为,在迅速成长的青少年时期如果错过鲁迅将是一大憾事。而不关注文学家的鲁迅,学生无法步入思想家的鲁迅。连中国认为,鲁迅其实是一个有趣味、有童心的人,是骨子里充满幽默感的人。如果说鲁迅的杂文展现的是其作为战士批判性的一面,那么初中语文指定必读名著《朝花夕拾》让学生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真诚、质朴、柔软的鲁迅,是鲁迅童心、好玩的一面。
“鲁迅有太多的好文章,教材要选择适合特定学段学生阅读的篇目,这对孩子们理解是很重要的。”黄乔生表示,过去大众熟悉的更多是鲁迅“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现在教材中选入多种风格的鲁迅作品,让鲁迅的形象更为立体鲜活。
“教材编纂需要围绕课标,鲁迅的优秀作品很难做到一一收录。”王涧介绍,为弥补遗憾,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高中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其中为鲁迅先生的作品单独开设一章,选取了《狂人日记》《铸剑》《过客》等篇目,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探究能力,为对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向更深处探寻的机会。
青少年为什么要读鲁迅
随着《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面世,“鲁迅热”又在当代年轻人之间流行起来。鲁迅的文字为何有着超越时间的魅力?百年后的今天,为何我们仍需阅读鲁迅?
“鲁迅是旧时代文学的结束者,新时代文学的开创者。”黄乔生说。鲁迅是中国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时期出现的大文学家,一生在写作和翻译事业上都有突出贡献。其文章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同时也广泛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成果。黄乔生认为,《拿来主义》等文章是鲁迅留给社会的文化遗嘱,是对后来人的教导。我们把鲁迅的文章作为国民必读,是希望一代代孩子认识到,中国在文化艰苦转型的时代,像鲁迅这样的先贤们用他们的肉和血写就的文字弥足珍贵,无比感人。
王涧表示,鲁迅的作品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这是其入选教材的首要原因,也是过去学鲁迅、现在学鲁迅、将来仍要学鲁迅的重要原因。“鲁迅先生是穷人和不幸者的代言人。”王涧说,从阿Q到祥林嫂,鲁迅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最贫困、最痛苦的底层劳动人民。鲁迅始终坚守着平民的立场,为中国寻找出路。1936年,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为先生送行,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书“民族魂”3个字。一颗公心和为国为民的担当,是鲁迅作品永恒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思考力是独一无二的。如何突破自己的局困,如何揭开意识层面的遮蔽,如何将认识推向更高的境界,鲁迅为我们做了很重要的表率,其深度和独到之处是其他作家不好取代的。”连中国说。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下,当代青少年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鲁迅的精神营养可以帮助学生磨砺认识社会现象的眼光,引导青少年不断深入思考。
怎样给青少年教鲁迅
“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阅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温儒敏在《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中写道。“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虽是部分中学生的调侃,但却提出了时代命题——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教鲁迅?
“鲁迅走入孩子心中并不是容易的事,两者之间会有一个客观存在的隔膜。隔膜恰恰反映出了人的自然成长状态。”连中国建议,教师讲解鲁迅的文章时,首先需要把自己内在生命体验赋予其中,将自己理解的鲁迅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有助于学生更接近鲁迅。
“鲁迅是读出来的,不能猜,不能套。”连中国认为,带领学生找到自己和鲁迅的内在机缘对理解鲁迅至关重要。部分教师无法放下心中思想家的鲁迅,而如何讲出鲁迅的童心、鲁迅式的幽默是值得思考的。连中国建议教师应首先导入文学家的鲁迅,再逐步引领学生深入探寻到鲁迅思想家的一面,对文学家的鲁迅关注不够,就容易将鲁迅空洞化。
“北京鲁迅博物馆不怕热闹,怕冷清。”黄乔生介绍,北京鲁迅博物馆在布展时也会考虑与中学语文课本的设计相配合,将教科书中的鲁迅、博物馆中的鲁迅和学术研究中的鲁迅有机结合起来。“如今我们馆很重要的参观群体就是中学生,很多学生跟着教师和家长来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参观。”黄乔生表示,博物馆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尽早深入、全面、愉悦地步入鲁迅的精神世界。
回顾语文教材编写过程时,王涧提出:“我们不一定非要板着脸才能学鲁迅。”中小学教材编写过程中也考虑引导学生们认识一个生活化的鲁迅。例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通过记录鲁迅的吃穿住行和生活习惯,拉近了鲁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连中国表示:“教科书是凝定的博物馆,博物馆是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走进鲁迅故居、走过鲁迅的足迹,进入鲁迅先生的生命信息场,更能发现阅读鲁迅的趣味。
9月25日上午10点,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出品的视频特别节目“语文课中的鲁迅”将在“中国教育报好老师”等多个移动端平台播出,敬请关注。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25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任赫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