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1-04 19:39:39 | 作者:佛山茂华叔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译文:这世上一定先有了非同一般的人,然后才会有不寻常的事;有不寻常的事,然后有非凡的成功。不寻常的人,本来与一般人是不同的。所以说超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害怕;待事情成功了,天下人也就安于太平了。)毛主席的一生,无私无畏、惊天动地、波澜壮阔、功业千秋,泽被华夏。自然也有很多异于常人的秩事,这些秩事,能让我们读懂很多东西。我们从中选取几件,以飨读者。
秩事一:对答教书先生。毛主席还只有四岁的时候去外婆家玩,戴着一顶红顶帽子,人见人爱。外婆家刚好来了一位老者,是位教书先生。先生一见这个一脸灵气的小男孩就喜欢上了。于是有意逗着玩:“这伢子归我了,等下我抱回家里去”。不料这满脸稚气的孩子却驳道:“喜欢就可以抱回家呀,那我喜欢你的胡子,可不可以拨下来呀?”先生闻言大吃一惊,立即断言:此子必定不同凡响!但凡伟大的人物,都天赋异禀。对此,我们不能不承认。
秩事二:帮助毛四阿婆家收稻谷。毛主席在家务农的少年时期,有一次,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农家各自争分夺秒地赶紧收回晒在禾堂上的谷子,只有毛主席不收自家的谷子,跑到毛四阿婆家的禾堂里帮毛四阿婆收稻谷。此事后来被画家贺安成创作成《山雨欲来》。可见毛主席少年时期便有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的情怀。
秩事三:诗言志。志,是事成之前的志向,事后诸葛亮那不是志。毛主席最早写的二首诗可以看出其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主席一生中写的第一首诗,于1910年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了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毅然走出家乡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家前给父亲留下了此诗。全诗如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同年,毛主席写下了他一生的第二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是16岁的毛润之来到湘乡东山高等学堂求学时参加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 当时多数学生写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之类,只有毛润之寓救国救民之志于《咏蛙》之中,字里行间透射着一个睥睨天下、惟我独尊的“天子”气象。 校长李元甫阅后大加赞赏,说:“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才。”主席之志,志在天下。
秩事四:临危不惧。转战陕北期间,毛主席带领“9支队”(中央直属部队代号)几百人与胡宗南十万大军捉迷藏般地周旋,以减轻全国解放战场上的压力。有一次,“9支队”与敌人遭遇,大家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只有毛主席镇定自若,抽上一支烟,仔细分析敌情后,趁着雨夜的掩护,带领“9支队”从敌人眼皮子底下走了过去。可见毛主席胸中有雄兵百万的韬略和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定力。
秩事五:毛主席看戏。建国后,有次毛主席去看戏剧《白蛇传》。当看到法海将白蛇压入雷锋塔,白、许分离时悲不能抑,竟然颤抖地哭泣起来,然后猛然拍案立起:“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竟忘了把裤子都掉在了地上,完全忘了主席的身份。可见毛主席是多么疾恶如仇。(摘自《毛泽东珍闻》)
从这些珍闻秩事可以读到毛主席的人生格局。毫无疑问,格局决定人生。而伟大的人生格局不但成就一代伟人,也泽被一个民族。毛主席的人生格局,从来都是为了他人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生格局,从来都是不怨天尤人,敢为天下先,为国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格局。
沧海桑田,如今百年过去,我们正处于世界历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从未有过如此接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也同样会要面对迷茫、阻碍和困难,同样要经历改造社会和自身的艰难历程。历史使命又一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如何肩负起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向毛主席学习吧,毛主席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
全站搜索